励志文章 2021-08-14 00:16:17 人气:1522
那些励志和充满正能量的经典文章总能给予我们每个人很多坚持奋斗的动力,那么励志和充满正能量的经典文章都有哪些呢?一起来看看吧。
作者:闫晓雨
十年后,我终于接受了“两点之间直线最短”这个俗到家的道理。
还记得第一次在课堂上听数学老师讲到这里,正在埋头看小说的我,忍不住心底那丝小叛逆,低头悄悄和同桌说,“不对。他说的不对”。一张白纸之上,跃然着无数种可能,两点之间除了平淡乏味的直线总还有更多新奇冒险的捷径,有待探索。何况,这个世界上有那么多未知的地方,奇妙的选项,别处的月光,我们为什么非要死循着一片海的方向,去追逐那些看起来差不多模样的潮浪。
我不想过那样的生活,不想日复一日,更不想在所谓的两点之间遗失个性。
比起抵达终点,我更想彻底享受过程。
所以在青春期最宝贵的时间里,我花费大量时间去读散书,交朋友,四处晃悠,在各种爱好里寻找安慰感。我学过跳舞,但只是惊鸿皮毛,用来回忆说笑。我学过画画,但总计没超过三个月,最终画出的懒洋洋常被人误以为是灰太郎。我走过一些地方,但还没能在旅行中重视自己,就一股脑被扔到生活的暴晒下苟延残喘。我尝试在每种不同的生活方式里播种自己的心愿,可仅仅只是播种而已,之后的浇水、施肥、修剪都被我很快抛诸脑后,再不惦记。
上大学那年,我开始在杂志上写稿,当时和同在作者qq群里的朋友l关系甚密。我们聊起梦想,谈起对未来的规划,我惊讶发现,她竟然连最近五年的人生目标都已注明:去美国做交换生、每两年出一本书、在28岁之前争取拿下属于自己的电影版权。
“你呢”
“我……我还不知道呢,走一步看一步吧”
认知心理学中有一个著名的现象,叫做「证实性偏见」,即过于关注支持自己决策的信息,从而盲目认为,其他任何与之相悖的观点都是不可取的。对我来说,“坚持”及“专心致志”这两个词就是那戴着虚伪面具的悖论。对于生活,我向来都是这种随遇而安的态度。没有太大企图心,就算把时间都浪费在觉得快乐的事物上都不觉得可惜,懒惰、拖延,朝三暮四开头,乱七八糟结尾,这些是常有的事。虽然偶尔会觉得这样做效率低进步慢,但转眼想想,即使慢悠悠走曲线也能收获其他空间里不同的美好风景,也就继而允许自己任性放肆了。
l恰恰和我截然相反。
这个浮躁时代,坚持是一种稀缺资源。在她的世界里,没有三天打渔两天晒网的松散,没有觉得艰难就轻易放弃的退缩,她对自己很严苛,下定决心要实现的目标,即便路途如何波折也势必得到。我认识她的那年,她在台湾读大学,中文系,平日里结课后还会到附近的咖啡馆里做义工,一边端着盘子听客人眉飞色舞侃大山,一面耐心记下那些桥段,等夜里回去再加工成有血有肉的短篇故事。好多次,在她的文字里,我都能感受到那些来自不同灵魂幻化出的情愫蝴蝶,扑通扑通,就飞进了人心里。
那些超出她实际年龄的巧妙构思,每一个角色,都跟有自己生命般,顺势而活,全然像披着文字袈裟的囚渡者。
后来听她说,那些有趣的,光凭着大脑想不出来的情节,都是源自她每天下课后的义工生活。除却寒暑假,她大概坚持了八个月,文笔和脑洞在那段时间里迅速拔高一个层次,由内而外生长的新鲜感,令她自己都觉得惊喜。
胡适说,生命本没有意义,你要能给他什么意义,他就有什么意义。与其终日冥想人生有何意义,不如试用此生做点有意义的事。
20xx年12月31日,她给我留言,过了今天,她就要开始新生活了。
我才得知,原来在我浑浑噩噩窝在宿舍里看韩剧、刷淘宝的间隙,l一心扑在雅思复习之上,最终以7.0的成绩被学校保送过去做交换生。如今想来,如果20xx真有世界末日,那我们的结局也不能同日而语,想必她会在欣喜中安然迎接轮回,而我却要因为充满遗憾、不甘,和对那些未曾达到的梦想喊冤报屈而变成孤魂野鬼,黯然飘荡于人世。
l去美国之后,我们的联系就很少了。
她在继续忙着学习,我在继续忙着刷剧。我们的日常慢慢只能通过微博或朋友圈的形式来关心对方,彼此之间唯一的共通点,只剩下写字。不同的是,她日日都会在晚上休息前伏案首写,无论字数多少,就算是以练笔为目的,她也会泡杯热茶坐在那里任凭手指在键盘上翩然起舞。而我呢,每日泡在零食堆里,面对着空白的word瞬间退回到小学生做作业的拖延心理,恨不得蒙头睡下,有个神奇的哆啦a梦会帮我把脑中所想,直接以最华美的篇章铺陈在电脑上。
尽管如此,我还是不断以转移视线来安慰自己,瞧,你也不是没有努力呦。
我去学化妆,在大家有模有样跟着老师给对方描眉的时候,我在一旁偷吃桌上的马卡龙。我去学播音,跟着舍友跑到教学楼下练习发声,早起了几天便发誓再也不背那讨厌的绕口令了。我去学摄影,背着相机终于找到片风景优美杂人又少的地方,却开始抱怨相机太重,压的我脖子酸痛。周而复始,恶性循环,从15岁到20岁中间,我像一个从来都没有长大过的小孩,总是心血来潮,总是很快厌倦。
好在,尽管有些慢,但在写字这件事情上,我仍以最不争气的方式坚持了下来。
而这种坚持,自然无法与l的节奏相比。
不日前凌晨,她突然在微信上和我说:她的长篇小说终于要搬上大荧幕了。那一刻,我仿佛看到很多年前,一个表情倔强的女孩坐在咖啡厅里,看着窗外人来人往,手指忽上忽下,敲出了关于未来的所有蓝图。
不同年龄阶段,有不同的处事哲学,没有对于错,只有适合和不适合。
我是真的替她开心,也替我自己庆幸。尽管在追逐梦想的道路上,我也曾犹豫不决,但终究还是走回了坚持正轨。
台湾某品牌有句广告文案说的很妙,人生的每一种不甘,都将成为回甘。我非常庆幸在这后青春时代里,身边有这样一个朋友用亲身经历证明,两点之间直线最短的真实含义,可能并不是年少时我所理解的固守死板,也不是老师们口中斩钉截铁通往目的地的唯一方式,而是指出潜伏在时间里的最佳捷径——坚持。以最简单的方式冲下去,就可以抵达。
不怕你爱好丰富,就怕你总在挖坑,又填不满。不怕你经历波折,就怕你总走弯路,忘记初心。不怕你迟钝不悟,就怕你总在说你曲线救国,最后,国也灭了,心也亡了。
现在有很多年轻人都在寻找所谓的逆袭宝典。
其实,治愈迷茫最根本的方式就是,坚持走下去,直到触开和自己灵魂相契的那扇门。
励志和充满正能量的经典文章:如何用3个月改变无聊空虚的生活作者:小易
今天上完了我在一个公开课平台报名的财务管理课,开始准备复习迎战两周后的期末考试。在appkeep上报的一门减脂课也接近尾声。
这两件善始善终的事情,像两束光一样让我锈迹斑斑的生活,有了一点自我感觉的光芒。
事实上过去一年是我感觉非常糟糕的一年。离开学生身份之后,生活里总被浮躁、莫名的焦虑、频繁的空虚感侵占。
以前可以在图书馆从早上开馆坐到晚上闭馆,现在却连一篇稍微长一点的文章都要分几次看完。以前一个月一本书,追美剧,看新闻,练习画画,每天过得都兴致勃勃。
毕业后一年里大部分时间我对所有事情都提不起兴趣,书买了不想看,追到一半的美剧也没了兴致,新闻app被我关掉了通知,画笔已经很少拿起。
前段时间我终于鼓足勇气,站在此刻回望过去的一年,寻根摸底试图找到我把生活过糟的原因,想在坍塌的生活废墟重新构建所谓的“更好的自己”。
瘦不是唯一的审美
但发胖让我不快乐
公司楼下有家麦当劳,不知道吃什么时候就用麦当劳的套餐给打发了。下午上班困了,和同事一起去啃个鸡翅买杯可乐cheerup一下。不开心了、压力大了,好像也只有垃圾食品可以帮忙。
刚刚工作的半年里,麦当劳、汉堡王好像我的食堂,解决吃什么的终极难题。下班后常和玩得要好的同事聚餐,烧烤、火锅、麻辣香锅,无肉不欢、无辣不欢,贪图当下的恣意畅快。
没有意义的狂欢填补了大部分孤独的时间,它避免了我和自己独处,更不用说锻炼和学习。
渐渐地,我发现牛仔裤扣上扣子后在我腰间挤出了一个游泳圈,以前的半身裙穿上感觉勒得慌,买衣服要在s和m之间徘徊。我经常在试衣间里看着自己腰间的赘肉,购买欲望荡然无存,留下的都是对自己的厌恶。
好身材当然没有单一的标准,好看的路径也并非只有瘦这么一条。只是对于我来说,挤出的游泳圈、变成m码的衣服、腰间松垮的赘肉是我毫无节制、把生活过糟的提醒,时刻提醒着我在“克制力”面前的失败,它向我展示了一种变坏堕落的趋势。
这和我追求的人生完全不一样,这种发胖让我不快乐。
我才明白,那些在朋友圈秀马甲线、秀锻炼成果的人,实际上秀的不仅仅是好身材,他们惹我羡慕的也绝非是好身材而已。他们秀的是克制力,是他们掌控自己生活的能力。这才是真正的奢侈品。
在社交媒体里
用自己生命围观他人人生
一到公司、一回到家,第一件事就是打开微信点开朋友圈,美其名曰:"我有强迫症,看到小红点就难受。"没有工作的闲暇时光,好像都浪掷在微博里,收藏了一堆再也没有点开过的东西。
我发现,越是空虚,就越愿意一头扎进社交媒体里参观别人的人生,似乎能把别人的诗和远方嫁接到自己眼前的苟且中。
时间管理的文章总说,要管理自己的时间,就首先要了解自己时间的去向。当我问向自己"时间都去哪儿了",我就得面对一个血淋淋的事实:你曾经拿来读有趣的书、看美剧学画画的时间,都淹没在那个4.7英寸的屏幕里。
而向它投资的时间,回报给我的,除了觉得自己生活更不值得一过之外,好像再没有其他。
我变得注意力非常不集中,越来越没有耐心,长篇的文章要是没隔几段就抖个机灵我根本就看不下去。微博上用数字和图片构建的140字信息,像杠杆一样放大我的欲望,我一会儿被安利某品牌新出的口红,一会儿又因为时尚博主推荐的某服装牌子心动,彷佛只有签收快递的那一刻才能刷到自己的存在感。
我对别人的生活了如指掌,谁谁谁小孩满月了,谁谁谁520时老公发了个大红包,谁谁谁出国旅行了,谁谁谁工作又加班了......那我自己呢?如果年末的时候给自己这一年写总结,我总不能把别人的精彩写进我的历史里吧。
网上流传,你的气质藏着你看过的书,走过的路,去过的地方,见过的人。的确啊,当我在《奇葩说》里喜欢上永远举"王先生"例子的董婧时,我翻看她微博时发现她发得最多的是她的读书笔记。
我突然害怕——我总不能让别人从我气质里看到的都是微博里的搞笑段子吧?
拯救自己的生活
要自己哄哄自己
当我下定决心要让自己生活好转、重新喜欢上自己时,我做了这么几件事:记手帐、运动、决心上完一门网课、规律的阅读。
买了自己心心念念很久hoboweekly的手帐本,每月的开始把自己本月想做成的事情列出来,每周日晚上把下周想要做成的事情列出来,再把这些目标细化到天,每天晚上把第二天要做的事情写出来。
把自己要做的、想做的事情可视化,会让我每天有目标有规划,明确知道自己有事情要做,就不会再像无头苍蝇一头扎进手机里无意义得闲逛。
学习如何利用手帐进行时间、事务管理推荐日本佐藤惠的《神奇手帐》,里面图文结合,详细得教你如何使用手帐管理时间。
运动是调整状态、治愈一切情绪上疑难杂症最好的良药。
在自己对自己厌恶到无法忍受时,我决定先跑跑步。鉴于自己之前跑步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的行为,我找到了一个适合自己的办法来让跑步成为自己的习惯。
在决定跑步的最初,我给自己定下每周跑三次、每次两公里的目标。两公里一到,我就不跑了,跑完三天,我那周也不跑了。
每周三天、每天两公里对于那些习惯于运动的人来说简直是无足挂齿的小儿科,但我要让体内那个惯于放弃、不爱运动的自己一个热身。
我听到计步应用里目标达成的声音,有一种小小的成就感。它让我体会到完成目标的心满意足,比舒服躺着玩手机开心一百倍。每当我懒得出门不想运动时,我能宽慰自己:"不就两公里嘛,很快就达到了。"
就这样从两公里增加到三公里,从每周三次增加到每周五次,我看着自己一点点的进步,重新构建起对自己的认可感。
之前也对各种公开课有过兴趣,大多都无疾而终了。这次是我第一次完整得完成一门网络公开课,以致于我对即将到来的期末开始非常兴奋。
我把能把这次课程坚持下来是我把自己的爱好与它结合起来。我喜欢文具,爱好买各种笔、笔记本,但离开了校园这些笔和笔记本就没有用武之地了。
于是我找了一门课,用自己喜欢的笔记本和笔做笔记,让每天下班后的上课时光变成了一种放松,是我和自己喜欢事物相处的时光。
记手帐也好,运动也好,上课也罢,都是我和自己私下的一场较量。这些自己对自己耍的小伎俩,说给别人听甚至还有些可笑。
但我知道自己的游泳圈会在这些运动中慢慢消失,我能攒下一本又一本上课笔记或读书笔记,我的生活状态将不是恶化而是恢复甚至变得更好,这种充满希望的感觉能让我忽视当下的处境,看得更远不再焦虑。
在现在多元价值观的社会里,积极进取的生活和刷刷微博吃吃喝喝安然长胖的生活很难去辩驳优劣。
但你很难骗过自己,因为自己是最清楚答案的那个人。
励志和充满正能量的经典文章:抱怨未必是负能量文/叶萱
有一天,我的学生们在教学群里分享一款手环——据说是一次心理健康活动的赠品,旨在提倡大家戴上手环后坚持21天不抱怨,就能养成基于心理学基础的、不抱怨的好习惯。
我不知道自己的脑袋后面是不是真的长了反骨,因为面对这种似乎挺有理论支撑的观点,我最先想到的问题竟然是:漫长而琐碎的生活中,坚持认同,从不抱怨,这样真的好吗?
首先我得说,我做不到。
我跟我的闺密抱怨,“呆哥的作息很彪悍,每天早上五点半起床学习、健身,八点到单位上班,晚上十点半到十一点下班,全年无休,随叫随到,哎,你看这个节奏再使使劲儿就约等于24小时便利店了吧?”
我闺密很淡定:“如果他回家的时候是清醒的,那你就知足吧。知道我老公天天都干些什么事儿吗?以昨晚为例吧,他陪老板去应酬到晚上十点才回家,又喝多了,就在我们家楼下大喊我的名字,当时我在洗澡没听见。到我听见的时候估计全楼都听见了。然后我就从阳台上探出头去吼了一句‘喊什么喊,赶紧滚回来’,你知道他的反应是什么吗?”
我很好奇,“是什么?”
闺密喝口茶,仍然淡定地答:“他特别欢乐地在楼下喊‘哎呀我家在那儿啊’。我这才知道,原来他喊我,是因为他数不清楚我们那栋楼上的单元门了。当然,随后他看明白方位,就麻利儿地滚回来了……”
我:“……”
瞬间被治愈。
有时候我也对呆哥抱怨,“单位里交给我一项某某内容的工作,很烦琐,又陌生,费时费力……唉,感觉不会再爱了。”
呆哥不说话,听我360度翻来覆去地抱怨。
听够了,他摆摆手,“我看这件事情未必是坏事。既然你必须要去做这件事情,为什么一定要想不高兴的那部分?你应该想想你能从中获得的好处——第一,你可以学到一项新本事;第二,你因此有机会出去见见世面,看看别人在这方面都做了些什么,有没有什么你能学到的;第三,有些不需要精益求精的地方也不用耽误太多时间,你要是处处都想做到最好,肯定很累,还未必能全都照顾到,大可以有取舍。所以,你就抱着学习的态度去加入一下,能学多少算多少,也就行了。”
我转转眼珠子看看他,似乎……还真是这么回事。
他用看弱智小孩的表情看我,“什么都不干当然不累,也不闹心,就是一辈子没进步。故步自封的话,能对你的写作有帮助吗?你就当是体验生活不就行了?”
于是,十年过去,职场上每一步挑战、委屈、麻烦……我都告诉自己,这是生活的素材,对和平年代的作者来说,未尝不是福分。
这样想着想着,作为一个职业女性的家庭生活,好像也就顺遂了许多。
还有个朋友跟我多年不见,再见的时候他已经从部队转业到了基层政府机关,级别是“科员”。我们一边喝茶,一边听他讲转业后的各种落差:因为军队和地方生活区别较大,所以三十多岁了还要把诸如文字等技能一点点学起,人脉匮乏也得从头经营;过去是营级干部管着若干连排,现在机关做小虾米完全就是职场新鲜人;走出军区大院,薪水少了好大一截,要花钱的地方却多了好多……
我点头,是,在机关工作多年,他说的这些际遇,看多了自然懂。我知道这是个挺复杂的问题,有环境外因,最终却还是取决于个人自身的工作能力与心态调整——他的郁闷说白了不过就两个字“落差”,这就好像刚从象牙塔走出来的毕业生们蜂拥着去“考公”,然后有人顺利考取,以为要大展宏图,结果进门后却发现自己不过是保洁员、前台接待员,甚至村委会里一名挂着“村官”头衔的打字员一样。
都有“新人”的阶段,只不过二十岁的时候环顾四周都是新人也没觉得自己多么特殊,三十多岁眼见着周围同学、旧友事业有成,而自己还要再做新人……心里难免别扭。
他哀叹,“你看,咱俩同龄,你都正科了,我还是科员,中间还隔着个副科……你这个级别在我们那里都等于是单位一把手了,我这辈子都熬不上。”
我不得不告诉他:“问题在于我们单位一把手是正厅级。我们那个办公大楼上,一把手是正省级。研究生毕业这么多年,我在大楼上出出进进,仍然是领导们眼中‘新来的那个小姑娘’。简单点说就是,那幢楼上绝大多数人都比我级别高,我业务倒是熟练了,本质上不还是个新鲜人?”
他愣一下,感慨:“也是啊。”
当然是。
初中时候学物理,知道了一个名词叫作“参照物”。我物理学得不好,但对这个词的引申义倒是各种体悟,比如:许多事,所谓优劣,所谓高矮,其实就看你跟谁比、怎么比。
科级单位里的科员级别也有可能是部门负责人,因为在“科员”下面还有“股级”;厅级单位里的主任科员(正科)虽然也挂着“主任”两个字,但中间隔着一堆处级干部,本质意义上仍然是小虾米——问题不是拿你的级别比我的级别,而是在度过了最初的陌生与手足无措之后,你所处的工作环境是否是你喜欢的那种?你每天从事的工作是不是让自己能学到新东西的工作?你对未来的规划有多少是可以通过点滴积累慢慢实现的?你的职场奋斗对你的生活状态会有怎样的影响?
不错,我是个大机关里的小虾米,但我很喜欢我的单位,因为我的领导在公务上不乏严谨督促,逢生活问题又很人性化;因为我的同事不光没给我使过什么绊子,还助我良多;办公条件挺局促、食堂的午饭也不便宜,但夏天有空调冬天有暖气食堂饭菜味道还不错……我知足,是因为我从没想要苛刻地拿自己的短处去比别人的长处,过日子不是田忌赛马,何况田忌赛马肯输也是为了赢。
他沉默,若有所思。
三年后,我回家乡,听说他已经去一个乡镇做镇党委副书记,副科级,约等于九品芝麻官,但辖下52个行政村,人口约四万人,方圆一百多平方公里——同学聚会他没来,因为天干物燥,他带人上山防火去了。
我留个微信问候,他嘿嘿笑着答:“其实都是份工作呗,谁还真指望载入史册吗?后来真想开了,机会反倒多起来了,我觉得现在这样也挺好。”
其实他还会有抱怨,比如抱怨有些人本事不大贪心不少,抱怨有些事想法挺好落实太难……但我知道我已经不需要再去做那个治愈他的人,因为多了这些年的阅历和工作经验,他完全懂得如何治愈自己。他需要的,只是一个能听他诉说种种不易的朋友。
我倾听,我点头,有时感慨,也不乏建议。是因为在我们彼此心里,“抱怨”不是贬义词,反倒是一种可信任的懂得。
这就像,你信任你的家人,才敢对他(她)抱怨职场上的坎坷或闹心;你信任你的朋友,才敢对他(她)抱怨家庭的口角或琐事;你信任你的同事,才敢对他(她)抱怨上级部门的某些做法实在是不接地气儿……各类心灵鸡汤常说要少给人灌注“负能量”,我想的却是,如果几句抱怨就算灌注负能量的话,那只能说明你找来听取你抱怨的那个人,选错了。
毕竟,你已经郁闷到需要人替你解答困惑、宽慰内心,那么除非对方是个情商挺高的管理者、见多识广的过来人,或者对方惯有生活智慧和豁达品性,甚至对方在此刻刚好从逆境中挣扎出来可以给你很多支持与提点,再不济他(她)就是个欢乐的“二货”热衷于以牺牲自我形象的方式开解他人……否则别开口求同情。
因为首先,对方要懂你,懂这份抱怨的意义,懂这生活的艰辛,也懂他(她)自己,才有可能做好一个开解者或是纯粹只做一个倾听者,才有可能据此“治愈”你。
当然,这一切都要建立在“适度抱怨”或“善于自省”的基础上——如果你偏偏就是那种丝毫看不见阳光、睁眼只能看见苦楚,甚至觉得全世界都对不起你的人……那可能连心灵鸡汤都不待见你,就更别指望有人能带着日复一日的温暖与鼓励来听取你的抱怨了。
所以,在不苛求自己也不苛求他人的基础上,适当地保留一点抱怨吧,那是你作为一个“凡人”的权利,也未尝不是“信任”所带来的温情。
毕竟,能做一个有处倾诉抱怨的普通人,比做一个高处不胜寒、打落牙齿和血吞的孤独斗士,要幸福多了。
这篇励志文章《励志和充满正能量的经典文章》还未收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