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话故事 2022-06-07 10:43:50 人气:1830
即使道路坎坷不平,车轮也要前进;即使江河波涛汹涌,船只也航行,下面这些是小编为大家推荐的几篇晨会时说的小故事。
25李书不会弹琴,可他每天都跟琴打交道,掌管着世界上最大的提琴加工企业,实现了他成为“提琴之王”的梦想。
28岁那年,出身农民的李书当上了江苏泰兴市溪桥镇镇办乐器厂的厂长,专门给上海提琴厂加工弓杆、琴头等零部件。为了更好地发展,他想方设法和上海提琴厂搞起了联营,借助对方的技术、资金、市场,乐器厂才渐渐能独立生产出整套提琴产品。要知道,小提琴的制作难度非常大、工序相当繁杂,一把琴做出来得经过180多道工序,任何一个环节有差错都会影响小提琴的质量,自己的小企业终于能生产出整套的提琴产品,李书感到很自豪。
1993年,李书第一次走出国门到法国参加一个国际乐器节。就是这一次出国,他发现了一个十分震惊的现象:他们厂的小提琴定价是28元,而国外同样材料做成的小提琴,却能卖到一千多元。不用说,这是制作工艺的差距,导致了价格的悬殊。而在这之前,李书还一直以为自己厂生产的小提琴有多么了得。知道山外有山,他花了一千三百多元,买了一把韩国琴带回厂,和职工一起研究它的工序。
目光投向了国外,李书对各部门的考核也非比寻常:他规定各部门每个月必须上交一定数额的罚款,同时对质量过关的给予翻倍的奖金。管理人员因为有“罚款”的考核任务,要不断在工作中挑毛病,是真正的“鸡蛋里挑骨头”。工人担心受罚,都会努力做到最好,尽管如此,管理人员依然能找出各种各样的毛病。按照制度,产品一旦找出毛病,工人一天的活就白干了。
那一年,李书好不容易拿到了加拿大一份大订单。可产品发出去不久,却出现了变形、开裂的问题。经过检验,是在材料处理上出了问题。这次失败,李书赔给了对方二十多万元,相当于他们当时厂里半年的收入。想赚大钱的李书,遭遇到了他办厂以来最大的一次挫折。
挫折最易让人开悟。李书没有白白交学费,二十多万元为他换回一个心底明亮:厂里的职工大多都是些没受过什么培训的农民,他们虽然有精湛的手上功夫,却因为没看过好东西,而无法做出好东西来。要想把产品打入国际市场,必须得请高人指点。
于是,李书决定去找中央音乐学院教授、世界著名的小提琴制作家郑荃。
李书和郑教授联系上后,说自己想到教授的工作室去看看,教授爽快地答应了。亲眼看到郑教授精刻细雕的小提琴后,他暗暗下决心一定要请到郑教授当技术总顾问。为此,他隔一段时间就到北京拜访郑教授。直到两人成为无话不谈的好朋友,他才鼓起勇气发出邀请,请郑教授到自己的企业去看看。
郑教授欣然前往。一家小企业一年生产几十万把琴,产量位居全国第一,却因为一把琴只能赚一元钱,投入与获利完全不匹配。这样的现状令郑教授心绪难平,他破例答应了李书邀请他担任技术总顾问的要求。从此,因为有了郑教授坐镇,厂里提琴的制作工艺越来越精细。
20xx年年初,一家美国公司传来一份订单,要订购95把琴,但95把琴要的是95种样式。这是一笔赔钱买卖:六十多个模具要新开发,很多新品种得边摸索边做,而且,一个品种只做一把琴,对于搞流水化生产的企业很不划算,所有人都觉得这份订单不能接。李书却力排众议:“做生意哪能宗宗不亏本?用亏本的服务来赢得客户的满意,等于在为自己的未来开辟财路。”
在李书的坚持下,厂里如期赶完了这宗亏本的订单。后来,这家美国公司果然主动与李书签订了长期合作协议,而且,每年的订货量都在增加——到现在,李书创建的江苏凤灵公司已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提琴制造企业,小提琴的生产量占到了世界30%的份额,成了世界上最大的“提琴王国”。
不是将弓放在小提琴上就能发出美妙的声音。小提琴的发音跟制作时的每一道工序都有很大的关系,每一个零部件都可能对音符产生不一样的效果。仔细想来,李书所走的每一步,都像是他做琴的一道道工序;李书所做的每件事,都像是他琴弦上的一个个音符——而他成功的旋律和人生的美妙正是源自他的每一步、每件事。
晨会时说的小故事2:烂西瓜与诺贝尔奖1920xx年,英国细菌学家亚历山大•弗莱明发现青霉菌能分泌一种物质杀死细菌,他将这种物质命名为“青霉素”,但他未能将其提纯用于临床。1920xx年,弗莱明发表了他的研究成果,遗憾的是,这篇论文发表后一直没有受到科学界的重视。
20xx年后,德国化学家恩斯特•钱恩在旧书堆里看到了弗莱明的那篇论文,于是开始做提纯实验。1940年冬,钱恩提炼出了一点点青霉素,这虽然是一个重大突破,但离临床应用还差得很远。
1941年,青霉素提纯的接力棒传到了澳大利亚病理学家瓦尔特•弗洛里的手中。在美国军方的协助下,弗洛里在飞行员外出执行任务时从各国机场带回来的泥土中分离出菌种,使青霉素的产量从每立方厘米2单位提高到了40单位。
虽然这离生产青霉素还差得很远,但弗洛里还是非常高兴。一天,弗洛里下班后在实验室大门外的街上散步,见路边水果店里摆满了西瓜,“这段时间工作进展不错,买几只西瓜慰劳一下同事们吧。”想着,他走进了水果店。
这家店里的西瓜看样子都很好,弗洛里弯下腰,伸出食指敲敲这只,敲敲那只,然后随手抱起几只,交了钱后刚要走,忽然瞥见柜台上放着一只被挤破了的西瓜。这只西瓜虽然比别的西瓜要大一些,但有几处瓜皮已经溃烂了,上面长了一层绿色的霉斑。
弗洛里盯着这只烂瓜看了好久,又皱着眉头想了一会,忽然对老板说:“我要这一只。”
“先生,那是我们刚选出的坏瓜,正准备扔掉呢?吃了要坏肚子的。”老板提醒道。
“我就要这一只。”说着,弗洛里已放下怀里的西瓜,捧着那只烂瓜走出了水果店。
“先生,您把那几只好瓜也抱走吧,这只烂瓜算我送你的。”老板跟在后面喊。
“可我抱不了那么多的瓜啊,再说,要是把这只打烂了怎么办?”
“那、那我把刚才的瓜钱退给您吧。”老板举着钱追了几步,但弗洛里己走远了。老板摇了摇头,有些不解地望着这个奇怪的顾客远去的背影。
弗洛里捧着这只烂西瓜回到实验室后,立即从瓜上取下一点绿霉,开始培养菌种。不久,实验结果出来了,让弗洛里兴奋的是,从烂西瓜里得到的青霉素,竟从每立方厘米40单位一下子猛增到200单位。
1943年10月,弗洛里和美国军方签订了首批青霉素生产合同。青霉素在二战末期横空出世,迅速扭转了盟国的战局。战后,青霉素更得到了广泛应用,拯救了数以千万人的生命。因这项伟大发明,弗洛里和弗莱明、钱恩分享了1945年的诺贝尔生物及医学奖。
当机会像一只“烂西瓜”一样被人扔在一边,你若能发现它,并如获至宝,那么,恭喜你,你将获得成功。
晨会时说的小故事3:与对手合作冰雪始融,春回大地。海洋里休眠了一季的动物们开始苏醒,并承担着养儿育女的重任。
这个季节,是沙丁鱼向近岸作生殖洄游,返回大海的时节。沙丁鱼是海洋中最有礼貌最守纪律的生物。在“迁徙”过程中,沙丁鱼数量庞大,多如天上的星斗,但它们非常自觉地排着整齐的队伍,似训练有素的大部队。浩浩荡荡,井然有序地向理想中的家园进发。海豚已经追随它们几天了,只等适合的时机、适合的水域“下手”。
壮观、密集的沙丁鱼群跟着海水的“洋流”,跋过浅水,涉过深水。当它们又一次进入浅水海域时,蓄谋已久的海豚施了一个小小的“手段”,将其中的“一股”沙丁鱼截断。使它们从大部队里分流了出来。海豚们用超声波“误导”迷路的沙丁鱼群,将它们控制在“股掌”之间。可是,它们要想在短时间内吃到可口的沙丁鱼,却相当费力和困难。
这是因为,海豚不能长期待在水底,必须每隔几分钟浮到水面呼吸一次。尽管海豚“捕猎队”团结一致,分工合作,轮流呼吸,轮流围追,可终究“一心不能二用”。在它们换气轮岗的时候,沙丁鱼不可能“坐以待毙”,而是更紧密地“抱”成一团,左冲右突、上蹿下游。这样的“战术”持续几十个来回后,海豚也会精疲力竭,功亏一篑,失去嘴边的一顿大餐。
就在海豚们有些力不从心的时候,它们的死敌——鲨鱼不期而至。鲨鱼远远地嗅到海豚的气味,快速地朝它们的食物游来,准备进行一场生与死的搏杀。然而,当鲨鱼看到被海豚控制的沙丁鱼,如一个巨大的“鱼肉团”时,立刻自发地游到海水深处,也就是沙丁鱼群的下方,协助海豚合力“围剿”。瞬间,原本的冤家、死敌,精诚合作,目标一致:鲨鱼队“严守”沙丁鱼往下逃跑的路径,海豚队则分散在沙丁鱼上方水域的四周,进行包抄、夹击。沙丁鱼无路可逃,晕头转向,茫然无措地抱成一团,徒劳地左冲右突,却是掉进一张张“血盆大口”,水面上击起很大的声浪……
箭鸟闻“讯”赶来,箭一样射进水里,大快朵颐。密集的箭鸟的身影,很快招来饥饿的毛水獭。毛水獭一见被包围、滚动的大“鱼肉团”,也顾不得箭鸟,一起加入“饕餮”的大军,分得一杯羹……等待沙丁鱼的,只能是“全军覆没”的命运。
有位商界高手说:没有永远的敌人,只有永远的利益。或许,今天的两个对手,为了生存而相互争斗、厮杀,但也许明天,两方就会携手共进,结为联盟。这,的确是聪明之举。
这篇童话故事《晨会时说的小故事》还未收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