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短篇文章网 > 优美散文 > 关于美食散文美食的散文欣赏

关于美食散文美食的散文欣赏

优美散文 2022-02-21 12:01:23 人气:3020

幸福就是能有一个红嘟嘟的嘴巴,去尝遍天下所有的美食,阅读一篇篇关于美食的散文?下面是有关于美食散文,欢迎参阅。

关于美食散文美食的散文欣赏

关于美食散文:秦皇河咏怀,那一年的美食

那一年女孩大概有七八岁的子,白净的皮肤、瘦瘦的、眼睛大大的、头发短短的、黄黄的,大概是太瘦弱了吧,走起路来轻飘飘的,有点晃。

晚饭后,女孩照例和小哥哥一块写作业。快写完了,女孩抬起头盯着房门外的爸爸看了又看,只见爸爸手里拿着一个圆鼓鼓的、闻起来香香的,表面像烙饼一样的东西走了进来。

“爸爸,快点,我饿了。”女孩娇声嚷着。

“呵,又要抢啊,叫你不好好吃饭,这才几点就饿了?”小哥哥说着也放下铅笔,看着爸爸。

爸爸把手里的东西掰成两半。女孩抢先拿起稍大的一块往嘴里放,小哥哥笑着说道:“我啥时候能抢过你啊?”女孩得意的咯咯笑着,心里明白,小哥哥从来就抢不过妹妹,因为小哥哥从来就没抢过,小哥哥总是把最大、最好的东西让给妹妹。

“爸爸,我还没吃够,你明天做个大的吧。”女孩右手比划着“要不你做两个,我和小哥哥一人一个。”

小哥哥懂事的把手里仅剩的一点塞到妹妹手里说:“喏,馋猫,你吃吧。”爸爸笑了:“好吧,明天就做个大的,但只能做一个,面粉太少了,你们妈妈有病,不能光吃粗粮的,你们要懂事啊”。女孩和小哥哥应着点了点头。

时隔多年,人们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吃细粮不再是人们的渴求,人们的餐桌上花样繁多,人们崇尚天然健康的绿色食品。这时候,年迈的父母早已过世,女孩也成为人母。

闲暇时,兄妹们聚在一起品茶聊天,每每谈及父母,谈及童年,女孩总是噙着热泪说:“再也吃不到与

小哥哥分食的东西了,那香香味道只能藏在心里,留在记忆里了”。在那个年月,那是几个大哥哥,为生活常年漂泊在外,父亲在家勤俭度日舍不得,母亲拖着病躯一点一点的从牙缝里省出来的面粉做的。那白白的面粉和成面团,搓成柔柔的条,绕着细细的秫秸一圈圈的绕着,然后放进农村烧草做饭的锅灶中,用热的没了火苗的草木灰

焙着,焙熟“鼓坠”。【这种食物的名字,只是当时农村非常俗的一种叫法,那个年月,大概只有农村的孩子吃过这样东西,面粉太少了,大人们都舍不得,偶尔给孩子们这样做点改善一下,现在的孩子不会理解,有那么俗气名字的食物了,一点面团有啥好吃的了。】

弹去灰尘,那热乎乎的,香喷喷的“鼓坠”,外脆内软,大概是女孩那一年最好的美食了。

关于美食散文:庆阳美食

今天,大家来到了庆阳,不能不为大家介绍一下我们庆阳的美食。庆阳的饮食文化源远流长,环县羊羔肉、镇原糖油饼、合水糖圈圈、正宁豆腐,还有荞剁面、炒豆豉、猪血灌肠、冉面、洋芋布拉、麻仁包、搅团、高粱卷、凉粉、燕麦柔柔、土暖锅等等。而且庆阳风味小吃在中国甘肃首届美食节上以独特的地方风味获得“甘肃名宴”称号。

其中最值得一提的就是手工臊子面了,它以精致的做工配料和地道的农家口味,让很多人情有独钟,流连忘返。手工面和面、揉面、擀面和切面都很有讲究,有句俗言是这样讲的“擀成纸,切成线,煮在锅里莲花转,捞到筷子打秋千,盛到碗里赛牡丹”。那么吃面也是很有讲究的,手工面一般是汤和面分碗而盛的,吃面的时候,是用筷子把面夹到汤碗里再吃的,这种面吃到嘴里,细而长、柔而韧、清而辣,辣中含清香。正如有人曾经评价:“一碗庆阳臊子面,吃到嘴里,赛过活神仙”。如今庆阳臊子面,已成为了城乡饭馆早餐的时尚面食,人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美味佳肴了。

关于庆阳臊子面,民间还有一个有趣的风俗习惯:相传,在很久以前,有户人家娶了一个美貌、聪明、勤快、伶俐的媳妇。新媳妇到婆家的第二天,为全家做了一餐面条,一家人食后无不称赞面条滑爽鲜美。后来,她的小叔考中了官职,请同窗好友到家作客,便请嫂子为大家做最拿手的面条款待客人,大家吃后都赞不绝口。从此,“嫂子面”就出名了。也因为这种“嫂子面”上必须加臊子为浇头,所以人们也把它称作“臊子面”。此后,为了显示妇女的贤惠,将这种新媳妇过门第二天,当着客人的面上案擀面,以测试其技艺高低的习俗传承了下来。技术高超娴熟者,擀出的面厚薄均匀,切条细长,下到锅里不会断裂,这样的新媳妇,才能赢得大家的赞誉与肯定。

正如一首民歌唱道:“十八省里(那个)转一遍,好不过咱们庆阳的臊子面”。庆阳臊子面在经过千年的发展过程中,也已形成了独特的地域风味。传统的膳食臊子面,因其太辣,吃在嘴里不断发出嘘嘘哨声,又被称为“哨子面”。庆阳臊子面做工精细,制作独特,吃法有趣,堪称一绝。

美食散文

关于美食散文:暖阳中的美食记忆

沉沉的雾霭仿佛满腹心事眉头紧锁的女子,终于有人替她解了心结,眉头心间渐渐舒展开去。憔悴的太阳看上去有些怕冷,在寒冷中走走停停,将近十点,终于吃力地迈过对面高楼屋顶,将一抹我们翘首以盼的阳光斜掠到院子里。才午后三点多,便是这抹难得的阳光,竟悄无声息早早隐没于高楼背后了。

楼高了,我们的脚似乎悬于空中了,我们的心离土地渐渐远了。楼高了,那原本慷慨的太阳,似乎也变得格外吝啬了。

台湾作家林清玄的《阳光的味道》,写一晒谷子的年轻农夫,在晒谷时偶然发现了阳光的香味,竟使他决意留在家乡。他和作者漫谈起幼时刚晒干的衣服、新晒的棉被、新晒的书画的味道,说那里面都留存着阳光的味道。

于是,这院子里的一方斜斜的阳光,愈觉得它的珍贵不易了。

趁着这一方难得的阳光还没有逃离,赶紧捧出被子,赶紧晾出衣物,赶紧将满匾的淀粉、萝卜片搬出来晒晒,赶紧搬出凳子来坐坐,聊聊……

匾里的淀粉是早就洗出的,然而院里的阳光停留就几个钟头,搬进搬出的,有好些时日了。萝卜片是新切的,白白的薄片摊在门板上,像小时瓦屋缝隙里漏进来的一个个光柱椭圆地印在泥地上,斑斑驳驳,层层叠叠着。还有切成条状的萝卜,倒像是粼粼湖面上闪动的银鱼了。

呼——嘬着嘴吹着热气直冒的爊豆腐,一边急不可待地吞进肚去,小时吃爊豆腐的馋嘴样还是那般清晰,我以为这要算淀粉所做食物中绝好的美食了。或者将淀粉加水搅拌呈麦糊状,于热锅一糊,白色渐成黝黑,切条煮透,加调料葱花,入口滑润,亦是上佳的美食。我曾见过母亲将大半碗淀粉和水少许,于热锅中搅成面团,又摘成鱼丸大小,煮后既滑润,又多了几分韧劲,真是过齿难忘。

萝卜片的吃法,我以为最适宜的是入砂锅炖,雪大的时候,这道菜是最应景的。生一个火炉(用木架子的那种),炭火哔剥哔剥红红地旺着,屋外是白雪纷飞。铁架子搁在火炉上,装满了各种食材的砂锅端放在铁架上。你大可不用着急,只管围着炉火聊着,或者出门看雪玩雪去。待你拍拍雪进来,那砂锅早已咕嘟咕嘟地接着人们的话茬,欢腾开了。一缕香味顺着锅盖小孔冒出的热气,直钻入鼻孔心头。好了,好了。尝尝,快掀开锅盖。热气缭绕中,筷子伸向那肥厚的猪肉,鼓鼓的油豆腐,洁白的冬笋片,长条的腌白菜,当然还有卷成木耳样的萝卜片了……

曾经看过一篇文章,大意是说阳光曝晒过的食物,才最具质朴的美味。同样是晒笋干,那种连续几天时有时无的阳光与一气呵成的曝晒,味道是相去甚远的。可惜,居然忘了作者的名字。

我想,今年院子里的这些淀粉、萝卜片的味道,怕是要比往年差一些了。

关于美食散文:坝上•土家人•美食

亭子坝,环坝皆山也。

山间草木苍翠,田土落列其间。山是土家农人劳作之地,是诱惑之源。时常给坝中人惊喜。

环绕坝子的山中多金竹和水竹,这两种竹子在春天破土而出的新鲜生命就是乡人所谓的竹笋。坝上人家小孩这个时节上山放牛,跋山涉水,翻山越岭去寻找新鲜的竹笋,轻轻的用手把竹笋掰断,用茅草捆成一小捆一小捆的,拿回家中。手巧的农妇将竹笋的嫩壳剥掉,在铁锅中经沸水捞一遍,即可素食。绿幽幽的颜色极是惹人喜爱,入口清香淡雅。富有人家常称来几斤猪肉,把竹笋切成一截一截的,在微火中慢慢炒熟,置于桌上,就成坝中人家待客的佳肴了。

山是土家人希望所在。每每雨过天晴,农人都会去山中寻菌。山中菌种类繁多,坝上人家普遍喜采集的只有红奶江和乌奶江菌。红奶江菌外形淡红,常生长在松树下。乌奶江菌外形灰色,易长在柏树众中。山中常回荡坝上小孩寻菌的惊喜声:“我又得了一朵了”,“这儿有几多的”。放牛的小孩每寻得几朵就用青藤串起,捡到最后,每人手中都提几串菌,一溜烟就下山了。在众人羡慕的目光中归家,在父母赞许声中把菌洗干净,一朵一朵的撕成小块。用猪油轻炒后掺汤,新鲜菌汤在柴锅中热气腾腾的翻,葱花和蒜苗飘浮其上,清香之气令人垂涎欲滴。入口香脆,汤尤其鲜美。春夏时节菌特别多,街上每天都有农妇捡来卖,三五元一斤,甚是便宜,外面都市可要几十元一斤呢。

山中还有几种可遇而不可求的菌中珍品。珍品一;野生冻菌,这类菌长在被砍伐的桐籽树,柏杨树的疙兜上。但是能长冻菌的疙兜可是千里挑一了。农人能捡到野生冻菌大约跟人的姻缘一般,靠的是运气。野生冻菌同人工冻菌昧道有天壤之别。珍品二:三堂菌,三堂菌生长在包谷将收获的时节,生长时间仅有一月左右,土中。林中皆有可能,菌外形远远望去像一群美少女在跳芭蕾舞。在青青草地上,在充满希望的田间地头。三堂菌的身材修长,仿佛是白色纤维凝固而成。有经验的农人看到三堂菌,惊喜之余,定会在四周继续寻找。三堂菌之名来缘于有了一处必有二处乃至三处。一般说来三处菌相隔不远。多是结伴而居,农人运气好时可捡到半背兜。三堂菌的汤清香之极,菌入口缠绵,昧之美无法用语言来表达。这可遇而不可求的世间珍品,居住在坝上人家的我已有两三年没有品尝过了。珍品三:阳雀菌,长在春天农忙时节,阳雀菌身极脆,形颀长,像一把棕色的雨伞立于土中。只不过伞头上呈蜂窝状。阳雀菌长得极少,倘若寻着,也不过是三五朵而已,根本不给人大饱口福的机会。顶多是让人一睹芳容,尝鲜而已。坝上之菌仿佛在生活中告诉人们:生活中有些东西是要随缘的,有些东西不是花钱就能办到的,世上能花钱办到的事都不难,难的是花钱都办不到的事。坝上的野生冻菌,三堂菌,阳雀菌具有佛性,要真正得到,讲究缘份,强求不得。能有幸品尝者如同情人间致命邂逅的浪漫。

坝上人家农妇均是制作饭菜的高手。土家人平常吃的饭名目繁多,有包谷饭,四季豆饭,豇豆饭,洋芋饭。糯米饭,冲菜饭。走南闯北的人在外面的宾馆偶尔也能吃到上述饭,但饭的风昧可大相径庭,宾馆的农家饭是对农民智慧的侮辱。真正的农家乐厨师在民间的炊烟中忙碌。坝上土家人在吃名目众多的饭时,搭配的菜极考究,乡人常说;看菜吃饭。菜能锦上添花,更能烘托饭香。吃黄澄澄的包谷饭时,多半选择煮上一小锅菜豆腐下着吃。富有的人家会用羊肉汤泡着慢慢嚼着,回味余香。现今最常见的是用刨汤肉下着吃,一餐下来,众人脸上微汗,满面红光,用牙签剔着牙,幸福感久长。吃四季豆饭,洋芋饭时最好是素菜,最宜盐菜拌黄瓜了。吃冲菜饭有水豆豉为佳,加上几颗霉豆腐更爽。同一生产队的儿时伙伴姚祥东,教书之余,烧得一手好菜,常邀朋友家中小聚,露露厨艺。吃得最多的是他炒的土家风味腊肉。每年春节前,他都要在农人家精选几十斤坐草墩肉至家中。从山坡上砍来柏香桠,用柏香桠熏成腊肉,然后挂在伙房中。终日烟熏,腊肉一方方的渐渐成古铜色,肉皮上渗满油珠珠。有客人到,从炕上取下一方肉,用清水冲洗干净。切开腊肉,肉片成透明状,肥肉和瘦肉相间的地方有一道明显的红线分开。用铁锅在柴火中煎炒,等待腊肉在锅中收缩成瓦片状,从土坛子中舀来一小勺酒酿子一洒,香气满屋。拌上火葱作陪衬起锅,吃到口中,不油不咸不甜,犹如宋玉描绘的东家之女的美,恰到好处。最妙的是主人再制作半碗糊海椒拌折耳根了。折耳根菜园中随处可寻,制作糊海椒可就累了,主人找来发亮的鲜红海椒,放在炙热的草灰中刨来刨去。海椒由红变暗直至成褐色,身段也由干瘪变成气鼓鼓的。呛人的气味常令人咳嗽不止。海椒在灰中太焦了就成了木炭味,不好吃,不焦又不能搓成粉未,火候刚好时,置于手心用手将海椒一搓,纷纷成面未状撒入碗中。众人边吃边评论,其乐融融。

牛肉汤锅是坝上赶场天的一道风景。街上有五六户人家长期从事卖牛肉汤锅的活路。在街头巷尾支起一口大铁锅,渗上半锅清水,放上原汁牛油,把切成片状的牛肚,牛筋,牛胃,牛肝,牛肉等一齐推向锅中,在柴火中慢慢煎熬。火终日不熄,锅成天都热气腾腾的。牛肉汤锅的香味在不断煎熬中不段扩散,熬的时间越长肉越香。几十米外都能闻到有青草气息的牛肉香味。赶场的男女老少都喜欢吃汤锅。五元钱一碗,舀起来放在木桌上,放上花椒和海椒面,用手拈点葱苗于汤中,吃的人常常是连汤都喝尽才起身离去。牛肉汤锅也是酒友相聚之地,朋友相见殷勤的拉着手相拥到汤锅旁边。打来几杯白酒,靠着桌子一话短长,满面红光中微醉道别离去。有轻狂图一醉者,踉踉跄跄归去,沉醉中一洗农人胸中苦楚。

有贵客来临时,坝上人家通常爱炖鸡和猪脚招待。炖在坝上人口中称为煨。用煨巴罐煨东西是一个慢长的过程。主人通常是从早上忙到下午,将所煨之物洗净置于罐中加满清水,在煨巴罐的四周堆满木材,点上火。罐中水煨干后又加水重煨,柴烧尽后又抱来。如此反反复复加水加柴煨多次。直至肉香益浓,肉益脆,汤越清。缕缕芳香弥漫木屋,主人客人俱闻香沉醉。比起城里人用高压锅炖的味道要好上十倍。生活中的美味是需要时间来完成的,速成的东西大多不是好产品。生活中好的待客之道也是需要时间的,时间蕴藏着真挚,感情因时间久而厚重。坝上农人有的是时间。慢慢品尝生活,情感质朴,如同窖中的老土酒越久越醇。都市人时间少,凡事讲效应,讲节奏,论情感难免迂腐。从吃的角度来说,越是农民的越是世界的。

坝上人家可口之物太多,不能一一娓娓道来。余晖脉脉中依稀可见土家木屋中的风萝卜,酸蒜叶,还有哪回味久长的酸骨头。多情又好美食的朋友,请到坝中来,我在土家木楼上的炊烟中等您。

我要评论 (0)

评论内容不要超过300

这篇优美散文《关于美食散文美食的散文欣赏》还未收到评论

最近更新

今宵梦醒何处

10-06 01:21

永远的黛玉

10-06 01:24

别梦依依

10-06 01:22

满城风絮(6)

10-06 01:26

突然想起你

10-10 03:32

怀念阿雪

10-08 14:04

浪漫的邂逅(一)

10-09 13:17

世上,不会再有第二个你

10-08 17:32
栏目暂未开放
内容整理中,敬请期待。。。